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

[電影] - 小美(Xiao Mei)



一定要用負面的角度嗎?

2018金馬,《小美》入圍3項,包含攝影、原創電影音樂、原創電影歌曲。就內容來說,它是一部劇情電,但包裝它的手法,卻是類紀錄片的方式,建立起一個失縱女子的最後身影,她的個性、迷惘、滄桑和失落。導演說用拼貼的手法說故事,對於喜愛線性劇情的觀眾而言,會是一種另類的挑戰。

「小美」(饒星星 飾)是一個從台東到台北工作的少女,卻離奇失縱。電影中訪問了9位與小美有接觸過的關係人,包含房東(陳以文飾)、前男友(巫建和飾)、現任男友(劉冠廷飾)、女老闆(尹馨飾)、靈媒(張少懷飾)、同父異母哥哥(納豆飾)、公司經理(邱隆杰飾)、媽媽(柯淑勤飾)及一面之緣的攝影師(吳慷仁飾),拼湊、猜測著到底小美在哪裡。

電影一開始就帶有著一絲詭譎,從色調和場景環境的取捨上,已經透露出幾分不圓滿的的氣氛、負面的氣氛。


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

[電影]- 分秒幣爭 (Default)


從災難開始 一直到結束

這是基於歷史實事改編的電影,而所選的題材更是一般民眾不易親近的金融背景,似乎讓這部電影在進入故事前就已經先築起一道高牆,也就不得不在劇情中加入解說,讓這一切變得容易理解,算是一部資訊爆炸的電影。儘管如此,它仍然能夠令人偋息到最後一刻。

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,其實對後續的政治版圖也有巨大影響,電影所描述的,是在韓國從金融風暴來臨前的宇內昇平,到遭遇時的慌亂無措,直到最後結束。劇情也由三段不同的角色編排交錯,政府、小企業與投機者,在「與」和「信」的選擇遊戲中找尋出路。

在當時,這是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,搬上大螢幕後,這更是設計精美的劇本。

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

[電影] - 阿莉芙(Alifu, the prince/ss)


對於性別議題,似乎在同婚釋憲之後又再次引起廣泛討論,但在電影的題材中,它似乎一直都不曾缺席。《阿莉芙》是根基於此的國片,雖然並未真正與時事連結,但似乎在幾個角色身上,也看見了同志在台灣、性別認同在台灣的縮影,帶有著迷惘、掙扎與孤立。

電影以三角敘事,描繪著都會男女的愛情關係,在台北當髮型設計師的阿利夫一心想由「他」轉成「她」,與一名T佩真(趙逸嵐小8 飾)同住,兩人的關係卻也日漸模糊;酒吧老闆娘Sherry(陳竹昇 飾)與水電工老吳(吳朋奉 飾)的關係如情人又似哥們,一直到事件發生,老吳才發現Sherry在他心中的重量;政哲(鄭人碩 飾)意外接了扮裝酒吧的打工,卻也因此引發家庭問題...

三組人,三種感情的狀態,非關性別,只為愛。

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

[電影] - 我為愛做過的傻事(Ana, Mon Amour)


看完這部電影之後,其實是帶著灰暗的心情走出戲院的,然後會不停的回想著,究竟愛情之中的轉折點是什麼?或許這部《我為愛做過的傻事》實在太真實,描述了愛情、責任與失落,像是實際不可逆的人生一般,回想起的都是片段,但受到傷害的情感卻早已連成一線。

《我為愛做過的傻事》拍攝靈感源自暢銷小說《盧米妮塔,我的愛》(Luminita, Mon Amour),而電影的名稱也只將原著的Luminita改為Ana,也是這部電影的女主角。故事透過一名在做心理療程的年輕男子,一步步揭露他與女友熱戀時,奮不顧身的情傷過往,並從這些宛若拼圖的記憶碎片中,拼湊出導致兩人愛情「回不去」的重要原因。 

其實電影結束後,甚至會讓人油然而生一股恐怖的想法,會不會是這部電影預期勾勒的想像呢?

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

[電影] [迷你專題] - 九月戀不倫 (2017)

「不倫」的標題下得有點過重,但在現在通稱的詞語裡,似乎一時想不到更貼切的形容。

九月近末,接連幾周看到的愛情電影,似乎愈來愈希望能打破社會規則對愛情的限制。原本愛情電影中所習慣的制式框架也漸漸在編劇的筆下突破,讓更多美好的可能發生。至於這樣的觀念是否能被接受,那又是另外一回事,只是在大銀幕上的故事,仍然希望它充滿各種可能。

以下,劇透。

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

[電影] - 歡迎來住我家(Welcome to Germany)



違法亂紀的難民

這是一部出自時事的喜劇,用輕鬆且帶有一些溫馨的敘事方式,描述一個背後充滿爭議的話題。德國自從開放各國難民進入國土後,不時會有來自多方批評指向這個政策,充滿各種危險、甚至危及國安。《歡迎來住我家》雖然出發點是來自這樣沉重的議題,但卻成功翻轉帶有衝突性的政治議題,注入幽人一默的輕鬆劇情。

《歡迎來住我家》講述著「哈特曼」一家人決定歡迎難民迪亞羅的加入,然而哈特曼一家4口卻各自有各自的問題,不認老的父親、酗酒的母親、不想畢業的女兒、工作強迫症的兒子、還有著喜歡嘻哈的孫子。迪亞羅的加入變成一種「現形劑」,讓每個人心裡所逃避或看不清的盲點一一浮現。

表面上,描述著文化差異與衝突,背地裡,則說著是否正視自己內心岐視。

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

[電影] - 敦克爾克大行動(Dunkirk)


沒有英雄的戰爭

對於好萊嵨戰爭片的刻板印象,總是要有一個,或是一群,在戰場中穿梭的主角們,在原本可能充滿劣勢的逆境中發揮作用,最後扭轉(或扭轉失敗)戰局,邁向最後的結局。但這次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卻是打破這樣的框架,電影中沒有特定的主要角色,甚至沒有幾個說得出名字的官兵,在進行一場已經不可逆的徹退。

這是部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,從陸海空三線來描述同一個事件,也透露著戰爭的殘酷和現實。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以二次世界大戰為故事背景,當數十萬名英軍與盟軍被敵人的武力團團包圍,英國下令出動民間大小船隻,冒著猛烈的戰火,出發拯救盟軍。就歷史而言,這或許是一次關鍵的行動,但對戰場上的士兵而言,卻只是不願再踏足的惡夢。